主页
> 新闻和活动
行业动态
二维条码标准:探寻应用之路!
起步晚、没有任何技术积累;没有成规模的二维条码研究机构和企业;来自美国的PDF417码和日本的QR码已对我国市场进行了近十年的渗透;RFID技术得到更多重视和更广泛应用……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的二维条码产业发展。2006年5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密矩阵码(CM码)/网格矩阵码(GM码)二维条码码制正式被信息产业部批准成为国家电子行业标准,从此,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创新能力,成功阻击了国外条码技术的长驱直入。
“舶来品”带来现实威胁
如今,在越来越多的杂志和报纸文章中,细心的读者在标题附近会看到一个方块形的类似于迷宫似的图案;拆开手机的后盖,在电池下面的电路板上,也会看到这样的图案,上面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黑点,这就是二维条码。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是一维条码,它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仅能存储一个代号,使用时通过这个代号调取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由于受信息容量的限制,一维条码通常是对物品的标识,而不是对物品的描述。在通用商品条码的应用系统中,对商品信息,如生产日期、价格等的描述必须依赖数据库的支持。而二维条码则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自动识别和信息载体技术,二维条码能将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增加搭载的信息量,二维码的数据存储量是一维码的几十倍到几百倍,就像是一个便携式的数据库。
二维条码看似一项不太重要的技术,但由于其广泛应用于物流、国防、商业、金融、通信、教育、电子政务等许多领域,已日渐成为构成国家信息主权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日本等国家非常注重推动本国二维条码技术标准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和推广,其技术标准的普及应用不仅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其收集并控制其他国家的关键数据提供了可能。
“国内的二维条码应用虽然没有能够达到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水平,但也已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健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尽管这些应用都是在相对封闭领域内的独立应用,但可以从这些应用中看到我国二维条码应用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巨大市场前景。
但是,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并没有真正掌握在我们手中,依赖外来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仍然是巨大障碍。“由于我国的条码产业起步较晚,没有任何技术积累,也没有形成规模的二维条码研究机构和企业,因此,我国采取了引进国外技术和标准的策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立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
例如美国的PDF417码、日本的QR码,都被我国标准研究院翻译过来作为我国的国家标准,但这些国际标准并不是免费的午餐。
据专家介绍,这些“舶来”的二维条码标准没有为汉字进行特别的设计优化,对汉字的编码效率较低。相关的识读设备核心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在国内进行销售的大多是国外厂商的代理或组装产品,不仅生产成本高昂,严格的专利保护更导致了国内的二维条码识读设备价格昂贵,并在信息安全上存在着隐患。
王立建认为,在该技术领域完全靠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标准无疑有悖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涉及国家重大战略的技术领域内优先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是国际惯例,是保护本国社会经济利益所必不可少的。”王立建说。
国际标准背后还隐藏着非常复杂的专利许可问题。2005年我国几个IT厂商因为使用Data Matrix标准受到专利侵权指控,应用国外条码带来的隐患已经由潜在风险上升为现实的威胁。
深圳矽感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吴小勤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由于持有这些标准相关技术专利的跨国公司尚未在中国提供便捷的专利授权服务,使用国外条码标准事实上处于未经授权的状态,一旦专利权利人发起侵权诉讼,将给整个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催生自主标准
1997年12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正式颁布了由其负责编制的以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AIMI)发布的《PDF417规范》为基础的国家标准《四一七条码》GB/T17172-1997,2000年12月又颁布了基于日本QR Code的国标GB/T 18284—2000《快速响应矩阵码》。“这两个标准其实对产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毕竟他们还是以国外标准为基础的”,高健表示出深深的担忧。总体上来讲,我国条码标准体系单薄,且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条码。